当前位置: 首页  >  警示教育  >  正文

警示教育

毛泽东的“慎终观”给我们啥启示?

     发布时间:2012-12-19 09:18           浏览次数:
记得老子说过这样一句话:“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意思就是说,人们做事情,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就失败了。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功败垂成的教训是很多的。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失败就与其不能“慎终”有直接关系。


喜欢读史的朋友都知道,李自成在担任农民起义军领袖后,一向军纪严明,并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受百姓欢迎,队伍逐渐发展到百万之众,所向无敌。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不久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



    但在胜利面前,李自成变得不那么谨慎了。面对一些官兵借“追赃助饷”之机敛财,李自成放松管束,使军纪受到破坏,战斗力大为削弱。据《明季南略》记载说,大顺军自将军至战士各有私囊,“腰缠多者千余金,少者亦不下三百、四百金,人人有富足还乡之心,无勇往赴战之气”。再是,大顺军攻占北京取代明朝后,处于四面受敌的被动地位,特别是北面的清国和江南的明室残余,构成了夹击大顺的严重形势。但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军的领导者们却陶醉于自己的强大和胜利之中,忙于筹备李自成做皇帝的登基大典,对敌情缺乏足够的警惕,因此在吴三桂勾结清兵入关之时,应战失利,被迫退出北京。另外,他听信谗言,无辜杀害了在起义军中很有声威的将领李岩,致使军心离散。正是由于李自成的不能“慎终”,使眼见就要成功的起义大业归于失败。


    从李自成失败的沉痛教训中,我们可以看出,李自成在举事之初,高举义旗,旨在为弱者寻公平、打天下。但即将成功的时候,他们的思想却起了变化,迫不及待地享受胜利果实,以至内部之间争权夺利,各怀心态,最终不能善终。
可见,“慎终”与“慎始”同样都是不可忽视的。毛泽东对“慎终”的问题历来是十分重视的,他在延安时就批评那种下车伊始乱发议论的坏作风。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反复提醒要防止“糖衣炮弹”、“决不当李自成”,这既是对李自成夺取政权后不能“慎终”的反思,也是强调共产党人必须懂得慎始、慎终。周恩来同志有一句大家熟知的名言: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我想,这句话不仅指出了改造世界观是一项长期任务,而且也提出了不断学习是“慎终如始”的重要课题。

    然而,时下有的领导干部却不能很好地重视“慎终如始”的问题,有些人清廉、公正、勤奋了大半辈子,却在临近离退休的时候丧失了晚节,最终沦为阶下之囚。这些人,一生清名毁于一旦,实在令人痛心。

    一日得失看黄昏,一生成败看晚节。因此,我们共产党人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都应当从李自成失败的教训中有所感悟,从毛泽东的“决不当李自成”的教诲中有所醒悟,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官、利、名、情这四大问题,即使要离任离岗,也要注意保持晚节,把“慎终”作为人生的一种快乐,多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心态,多学学周恩来“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警惕思想“落伍”,正确对待手中掌握的或即将离开的权力,时刻提醒自己“慎终如初”,切不可因一着不“慎”,落得满盘皆输。